考研你可以不必一个人孤零零地战斗
2021年10月09日 小米椒财经网
人生就是一连串不可避免会遇到的,
且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解决的发散性问题。
为有觉知地生活,我们决定并肩战斗!
本期主人公
赵洪江&王依然
央企员工&人民教师
2021级MBA非全日制学生
备考3个月,初试分数188分&187分
锁定目标,始于圆梦
我和依然结婚三年,有个一岁半可爱的宝宝,我在央企工作多年,稳定但工作充满挑战,期待职场突破;她在学校任教,施肥浇水,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。20年的夏天,一次朋友聚会,偶然得知朋友考取了某学校的研究生,回到家的那个晚上,我们几乎同时萌发了考研深造的念头。
第一,受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影响,“做知识的游牧民族,培养多元思维”早已成为我们的共识,希望能够回到校园,带着职场的困惑去接受知识与实践的双重洗礼,为未来更好地融入职场、自主创业建立基础。
第二,受《陪孩子终身成长》这本书的启发,樊登说过:“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”。我们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,我们就要首先成为这样的人,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。
第三,我们都有一个梦,我错过了与她同在校园读书的机会,于是它成为我的梦,她有一个高考未能如愿的南开梦。两个梦想因为这次闪念变成了希望的种子。南开是有着102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双一流院校,985、211光环的背后凝聚着历届南开学子不断追求卓越,奋勇争先的动力。商量过后,我们几乎没有犹豫就毅然选择了报考南开大学,共圆同一个梦。
攻坚克难,砥砺同行
决定报考的时候已经是2020年9月份了,我们并没有充分调研院校分数、考取难度等问题,一头热的买了教材就开始复习,到12月份正式考试,这3个多月的学习期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问题,如:
1、我们都有各自的工作,而且我经常加班,我和老婆因为工作原因分居两地,复习时间如何保障?复习地点选在哪里?
2、家里还有一岁半的孩子,怎样平衡复习和陪伴孩子的时间?
3、两门考试涉及数学、英语、逻辑、写作四个门类的科目,如何下手?如何将原来学生时期的知识体系恢复回来?
4、如何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内合理规划复习的方法和策略?
5、专业到底如何选才能对未来的生活产生更有益的价值?……
这些问题在我们决定考研之后接踵而至,每个问题对我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,直接影响我们是否可以继续前行。
千里南开求学之路,漫漫而又荆棘遍布,幸好有你作伴!虽然分在两地,在工作日,我们在单位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,周末找自习室集中复习。我们起初在大学里找到了自习室复习了一段时间,后因疫情等原因被迫离开,后来辗转了4个小时租的自习室小隔间,如此波折只为了能找到最适合复习的场所。孩子暂由父母帮带,我们保证每周抽出相对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。
虽然这些描述起来轻描淡写,但其实操作起来却问题重重。最让人心酸的是,那段时间,儿子刚断奶没多久,正值妈妈依赖期,经常想妈妈,抓着妈妈不放,我们感到非常愧疚,因为孩子三岁前最需要父母的陪伴,而我们却做不到时刻陪伴孩子。孩子妈妈内心虽然一直带着愧疚感,心里默默流着泪,但手中的笔不曾放下。同时,我们也努力调整孩子的情绪,让孩子逐步摆脱依赖。
对于复习方法、策略、复习进度把握等,南开大学温暖又有爱心的MBA招生大使团队给予了我们非常多的帮助,从报考专业政策答疑、到学习经验分享、再到群内每日一练、精神鼓励,大使们几乎毫无保留的为我们指明方向,当好领路人,任劳任怨。而他们都是在各自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之余的无私奉献,不管在什么地方,不论多晚,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帮忙答疑解惑,这也让我第一次对南开的校训: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有了深刻的感悟。
奋力拼搏,终于南开
短短的3个月,却是我们两个结婚以来最充实、最饱满的三个月,每天早上5:30起床背单词,每天中午休息时拿出碎片时间梳理学习进度和规划,每天晚上利用大块的独处时间集中复习掌握核心知识点,每周的周末模拟答题,充分还原考试情景,锻炼答题速度和抗压能力……
在这期间,我们曾运用“奇葩说”的奇袭战法去解答棘手的问题,用尽办法找出对方解题的漏洞,互相查漏补缺。慢慢发现,起初考上南开是一个美好又遥远的梦想,经过不断努力,终于完美收官,但更重要的是备考的这个过程,成为了我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。躬身入局,处在奋斗中的人们,心里眼里都闪着光,因为笃定,因为坚守!
2021年4月7日,看到拟录取名单后,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,是高兴,是欣喜,更是释怀,心里揪着的一口气终于可以呼出来了。
在淬炼中成长,在奋斗中成就,在圆梦路上并肩前行, 这一定是特别的缘分,可以让我们和南开这样相遇,相知,终于可以紧紧相随。
# 寄语 #
我们肯定不是唯一一对考研成功的夫妻档,但我们愿意成为最真诚的两名信使,随时准备为每个立志考取南开的同学传播经验,避开弯路,直指苍穹!
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,就是和你一起复习,一起做题,一起考试,一起走进南开!
南开,我们来了!
结尾彩蛋
供稿 | 赵洪江、王依然
编辑 | 刘晗